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曹三玲: 硒对人体健康的研究历程

每天写一篇文章,分享我的思考及经验,您好,我是曹三玲

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经常被他们问到:硒是什么?

硒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那个硒吗?能吃的?

硒对人体有作用?不听你说,真不知道!

很多人对硒不了解,今天硒教授就带你一起去探秘一下,被国内外医学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的硒。

硒的发现及对人体健康的研究历程 

 

1817年 ‍

瑞典化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里乌斯( Jons Jakob BerzeIius)在研究时发现一种新的化学元素,根据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Selene一词取名为Selenium,后来中文将其译为硒,元素符号为Se。

 

1915年

科学家Walker和Klein首次发现硒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1949年

科学家Clayton和Baumann首次报告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硒能防止二甲基氨基苯对大鼠的致结肠癌作用,为硒与癌症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1957年

Schwarz和Foltz在关于营养与肝脏的研究中发现硒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发现硒是阻止大鼠食饵性肝坏死的第3因子的主要组分(另二个因子是胱氨酸和维生素E)。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也是硒具有动物营养作用的第一份报告,堪称硒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1966年 

第一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在美国召开。这也是最早的一个以单一元素作为议题而举行的国际讨论会。

 

1969—1971年

Shamberger等经过一系列流行病、实验、临床研究后指出,低硒地区及血硒低的人群中癌发病率高,消化道及乳腺癌尤为显著。这是最早有关硒与癌症关系的研究

 

1972年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在56届FASEB年会上提出: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分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分子酶中含有4个硒原子),该酶与免疫、衰老、抗氧化、抗癌密切相关,从而在分子机制上确立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并且全文发表于1973年的《科学》杂志上。

 

John Rotruck博士等人的研究结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硒元素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并带动了对相关含硒酶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发现了十几种在人体内起重要作用的含硒酶,其中包括: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5′ID)、硒蛋白P、硒蛋白W、硒代磷酸合成酶。

 

 1973年

美国Rotruck 和Hoekstra 等和德国Flohé等在两个实验室里分别发现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的必需组分,从而揭示了硒的第一个生物活性形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硒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1978年 

美国Forstrom和Tappel鉴别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是硒半胱氨酸(SeCys),由于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硒半胱氨酸被称为第21个氨基酸。

 

1979年

中国发表补硒可有效预防克山病,奠定了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基础,被誉为硒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克山病,它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1907年到1945年,在我国黑龙江克山县共出现5次较大流行,此病在东北地区发生率非常高,在克山县发病率最高,因此以地方命名。193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由哈医大名誉校长于维汉等专家组成的科研组对克山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现缺硒是诱发克山病的主要原因。

他们对10多个省区,310个病区进行补硒,使流行于缺硒地区的克山病得到控制,这一研究第一次充分证实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同时也奠定了我国科学界在世界硒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82年 

在我国《营养学报》上,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与地方病组首次报道:我国有72%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

 

1984年

第三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作用国际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杨光圻教授专家队伍研究证实缺硒是克山病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会上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杨光圻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科研小分队施瓦茨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项荣誉

施瓦茨奖——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科学家施瓦茨, 以发现硒是机体必需微量元素而著名。人们为纪念他, 于1979年决定对从事微量元素研究有开拓性贡献者, 颁发以施瓦茨教授命名的奖章和证书。

 

1987年 

Frost发表论文,说明了人类的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并解释了食品链中硒下降的主要原因:

1、由于工业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会与硒化合物反应,形成不利于植物吸收的元素硒,从而使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

2、某些现代化种植方式,使食品链中硒在不断下降,造成人体缺硒。

 

1982-1990年 

我国科学家杨光圻教授等在低硒的克山病地区和高硒的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长达8年的硒的需要量和安全量的研究工作。

研究结果如下:硒的生理需要量为40ug/日,硒的界限中毒量为800ug/日,由此建议推荐膳食硒供给量范围为每日50-250ug,最高硒安全摄入量为每日400ug。

以上数据已为FAO/WHO/IAEA三个国际组织所采用。

 

1983—1996年

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食管癌,贲门癌最高发,居民又存在营养素不足的河南省林县进行了为期5年3个月的实验,结果为: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硒酵母可显著降低受试对象的总死亡率9%、总癌亡13%,其中尤以胃癌(死亡率降低20%)最为明显。

 

1983-1996年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癌症中心”Clark教授进行了为期13年的补硒双盲干预试验,受试者为1312名患者,结果表明,每日补充200微克硒,总癌的发生率降低37%和死亡率降低了50%,其中使前列腺癌降低63%、肺癌降低46%和直肠癌降低58%,此项开拓性的研究被称为“硒防癌里程碑“‍研究。

 

1988年

著名科学家克莱门特进行了一次震惊世界的“迈阿密抑瘤试验”:挑选了59名濒危的不同癌种志愿者,进行硒的药效试验。4个月后,41名患者肿瘤缩小了60%-100%。3年后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中的49名仍存活。

 

1988年

中国营养协会修改我国成人每日膳食营养素供应的品种时,把硒列为15种营养元素之一,每日必需摄取50-250µg硒。

 

1990年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国立健康研究院首次发现,硒具有与胰岛素相似的作用,可调节体内糖尿病的症状。

 

1992年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于若木先生发表:硒是生命重要元素,呼吁”像补碘一样补硒”!

 

1994年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通知,“第9章:卫生与健康减少地方病的危害”中提到全民补硒。

 

1996年

在中国北京举行了第六届“硒在生物和医学中的研究和进展”国际讨论会。于树玉教授及其课题组以他们的“硒预防肝癌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被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协会评为1996年度“世界克劳斯施瓦茨”金奖。

1986-1994年 我国的医学专家于树玉等人历经16年在江苏启东县13万居民的肝癌高发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生率与硒水平呈负相关。

在饲料中补硒使鸭子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及肝癌癌前病变下降77%;在江苏启东县13万居民中进行补硒预防肝癌实验证实,补硒可使肝炎发生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庭史者发病率下降50%;此外还观察到补硒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阻抗人群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1994-1997年 

Taylor等根据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出“病毒硒蛋白”理论,其主要内容为:一些由病毒(艾滋病病毒、感冒病毒、埃博拉病毒、肝炎病毒)引发的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硒缺乏的情况。

补硒有利于抑制病毒的复制,其原因不仅仅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硒可以直接作用于病毒。这一理论也同时解释了硒预防和治疗肝炎、克山病(克萨其病毒病)、口腔溃疡(多数为病毒性侵染所致)的机理。

 

1996年

继Clark的有关硒的开拓性试验之后,各国目前正在进行二项大规模的人群试验,以进一步验证硒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PRECISE试验:PRECISE试验的目的是验证NPC(Clark 1312人试验)试验的结果能否被重复,以及对于在一般人群中通过补充硒可以降低总的癌症发病率和局部癌症发病率这一假说的检验。

因此,它是一个随机双盲安慰剂控制的癌症预防试验,总共有40000名受试者,分别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瑞典以及芬兰等5国。此试验也被称之为“硒将改变世界”的试验。

SELECT试验:超过32000人将参加本次试验,主要是验证SELENIUM(硒)和维生素E是否能够防止人前列腺癌的高发。

 

 2000年

9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报道“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硒蛋氨酸能够激活抑癌基因P53。P53基因可以通过促使异常细胞凋亡或者阻碍癌细胞的复制而起到预防肿瘤的作用。

 

2003年

全球非典爆发,美国乔治尼亚大学Taylor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家张劲松博士等人经研究发现,SARS病人体内全血硒大幅上升,硒与SARS病毒关系密切。

 

2003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2003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研究员宣布,在各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营养素中,硒是可以直接抗病毒的营养素。

 

2005年

2005年在我国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已被写入化学教课书(九年级下册96页)以及高等院校医药教材(微量元素与健康262页),”硒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 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

 

2005年

1月18日“防治疾病,定量补硒”全国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2009年

10月18-21日,第一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会议(SELENIUM 2009)在中国苏州召开,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主要参加者包括中国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国际上硒环境、农学和人体健康研究方面的学者。

 

2010年

5月31日—6月4日,由日本京都大学主办的“第九届硒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lenium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Selenium 2010)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全球的200多位硒研究领域的专家与会交流。

 

2011年

9月19日至9月24日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14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Trace Elements in Man and Animals,简称TEMA14)在湖北省恩施市举行,大会主题是“相聚中国硒都,探讨微量元素”。

这是TEMA国际学术委员会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召开,也是中国县级城市首次代表亚洲国家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在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简称TEMA14大会),TEMA学术委员会授予恩施“世界硒都”匾牌。

 

2017年

2017年是硒发现200周年,国际硒研究学会为促进公众对硒的科学认识,加强各界之间的充分交流,推进硒学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与公众健康,举办硒发现200周年大会。

瑞典政府在8月13—17日期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著名学府——卡罗林斯卡学院,隆重举行庆祝硒发现200周年“第11届硒与生物学和医学国际研讨会”暨“第5届国际硒与环境和人体健康国际会议”。

2018年对硒的研究继续着……

著名科学家欧德弗博士曾这样评价硒:“硒像一颗原子弹,量很小很小,作用和威力却很大很大,一旦被人们认识,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

硒教授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癌症百科 » 曹三玲: 硒对人体健康的研究历程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大前端WP主题 更专业 更方便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